2017年是省公司黨委確定的“精細化管理年”。這是省公司黨委審時度勢,繼“重點工作突破年”“改革創新年”“轉型升級提速年”之后,作出的又一年度重大戰略決策。
全面啟動精細化管理,改革是動力,創新是源泉。無論事業發展到哪一階段,改革創新這一總基調不會變。實現精細化管理是新一輪的改革創新。惟有創造寬松的改革環境,才能激發精細創新的無限活力。
改革就是一場自我革命。新一輪改革必然觸及觀念、體制等深層問題,仍然面臨動力機制缺失、過分依賴頂層設計、無章可循、無例可參的困境。面對異常嚴峻的發展形勢和艱巨繁重的經營任務,企業改革主體更是缺少改革的意愿和沖動。
因此,要啟動新一輪改革,必須先解決現實中存在的不想改、不敢改、不能改和不會改的問題,著力創造良好寬松的改革環境,充分激發改革主體的改革動力。
一是要有明確的成本意識,主動為改革失敗買單。改革失敗,付出的是顯性成本。而不改革絕不意味著沒有代價,其背后付出的隱性成本可能會更高,甚至會導致本可以通過改良來維持的體制走向僵化,乃至成為制約經企業發展的障礙。因此,對改革失敗者的寬容,也許是一種更為經濟的做法。
二是要建立扁平化的解決機制,搭建改革綠色通道。以往的經驗表明,在改革中往往存在上面急、下面急,中間不急的問題。建立隔級溝通的渠道,讓基層問題直達決策層,是解決改革中存在的“中梗阻”問題、提高改革效率和效果的基礎保證和有效手段。
三是“寬容性”政策先行,避免“合理”違規。加強企業制度創新,解除改革的體制束縛,才能既顧及制度的權威,又保障改革的順暢。
四是要堅持和深化改革標準,打開改革空間。堅持把“是否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,是否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,是否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”作為判斷改革中方向性和成果性問題的“根本大法”。不能用現有的制度框架來衡量什么可以改,什么不可以改,同樣也不能以此來判斷改革的成敗。
五是要采取雙軌制的改革線路,依靠基層智慧。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軌制改革線路,形成頂層設計和基層智慧的聯動機制。基層對現行體制的弊端和問題體會更直接、感受最深刻、認識更清楚、改革最迫切,充分依靠基層智慧,吸收基層的改革意見和方法是推進改革最直接、最有效的途徑。
“紛繁世事多元應,擊鼓催征穩馭舟”。改革必然是一個試錯的過程,不寬容失敗,改革將寸步難行。在“精細化管理”的新長征路上,我們只有牢牢扭住各項關鍵性改革目標任務,創造深化改革寬松的空間環境,實現精細化管理的創新突破,才能推動“山東有線號”巨輪行穩致遠。